这群年轻人最近鼓捣出哪些新成果?14日在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几位青年学者代表介绍了各自研究成果。
机器人更快更聪明
近年来,机器人研究方兴未艾。武大团队研究的智能移动机器人,有什么尖板眼?
在实验室的大厅里,记者看到一个机器人正在移动。如果听到语音指示“握手”,它就举起手臂和来宾握手;如果听到语音指示“回家”,它就乖乖地回到办公室去充电。
“机器人能算出到达目标点的最佳路线,遇到障碍物时能重新规划路线以避障。”实验室的罗斌教授介绍,若将场景图像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人眼注视屏幕,眼动仪测出眼睛的注视位置,机器人小车就能自动运行到该地点。
李德仁院士(右二)在介绍测绘遥感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
罗斌介绍,他们当前主攻方向是自主定位导航,并努力在反应和移动速度上实现突破,让机器人更快更聪明。下一步研究方向是实现人脸识别、姿态手势识别、机械臂动作规划、多机器人协同任务规划等。这意味着机器人不必听到语音指示就能主动和对方握手,还具有团队精神。
罗斌为记者描绘这样的图景:未来,它或许能在博物馆导游讲解,在图书馆引路答疑,在银行为客户进行业务引导……
无人机飞行更灵巧
近些年,无人机在各行各业应用广泛,然而无人机视觉自主感知是一个难题。武大团队致力于解决这一难题,在无人机目标检测与跟踪、自主避障与导航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上月底,该校狮鹫队在全球无人机开发者大赛中获季军。“以前无人机一般只能拍摄到屋顶,而我们在国内首次实现基于摆动设计的低空无人机的倾斜摄影云台,可以拍摄到建筑物侧面。”张帆说,研究团队随之又要攻克倾斜影像的精细建模难点,如大角度、雨雾、光照差异、尺度多变等,实现高清效果。
张帆副教授现场演示的一段视频里,武大行政楼三维建模结果十分逼真。
研究团队还在国内首次实现基于低空无人机的点云和影像高分辨率、高精度同步获取,在空、天、地空间数据协同处理方法上进行创新,实现高精度融合。
在海量数据中“秒”到所需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都身处海量信息中。如何从超大规模的遥感图像数据库中,发现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根据地名在网上检索,倘若连地名也没有呢?
肖志峰副教授介绍,实验室着力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规模遥感图像在线检索系统,目标是快速、准确、方便,实现秒级响应,所得即所需,无需专业知识。至于地名,他笑言:“不需要,可以有。”
他举例说,通过系统,很容易就能搜索到武大信息学部南门5公里范围内的田径场;踢完足球,如果还想打一场篮球,可以便捷地搜索到田径场旁边的篮球场。当然,它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