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这儿还是毛坯房,现在已经是有100台机器人的训练中心了。这就是石景山效率!”在首钢园科幻产业集聚区二期,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负责人张钦锋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这样的训练中心,在全市是头一份。
近年来,石景山区民营经济发展亮眼。“五经普”数据显示,全区共有民营企业28511家,占全部企业比重96.2%。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区四成以上的收入和税收、五成以上的利润、六成以上的就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撑。
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将小方块积木一个个堆叠、拿起两个水瓶来回倾倒液体……在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的训练场大厅里,80台机器人正在进行抓、取、放等通用技能的练习。操作员通过穿戴设备,即可“控制”身旁的机器人做出同样的动作,进行数据采集。
“每个机器人平均每天会采集大概100条数据。以抓瓶子为例,采集到1000条数据后,一般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成功率。同时我们可以把它投入到真实场景中,继续采集数据,再用这些数据反哺模型,让模型迭代,从而加快机器人的进步。”走出训练场大厅,进入真实场景的试验场地,在这里,大约有20台机器人正在进行清理沙发、叠毛巾、浇水等生活场景的训练。
在2025中国科幻大会期间,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正式落地,100台高自由度人形机器人、100套具身数采设备以及相关遥操作设备、动捕设备、VR设备等,搭建起10大实景,可年产出超百万条多模态高价值真实数据。
这些忙碌工作的机器人,同样来自石景山民企——北京睿尔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我们研发的超轻量仿人机械臂,完全仿照人类手臂的尺寸和自由度,能够实现人类手臂所能做到的动作,甚至比人做得更好。”该公司生态运营总监崔豪介绍,要想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和千行百业,小型化、精细化是大势所趋。这也是睿尔曼的优势所在。“我们额定负载5公斤的机械臂,自重只有7.2公斤,而且关节有6到7个自由度,大幅提升了灵活性和场景的适配度。”
在元宇宙世界乘风破浪
首钢园内的“明星”科技企业还有不少。2025年的央视春晚,一场名为《栋梁》的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演绎了古建之美,XR(扩展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应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其技术团队来自北京元客方舟科技有限公司。他们连续五年承接央视春晚及冬奥手语数字人等节目制作,在元宇宙的大潮中乘风破浪。
如何通向元宇宙世界?在元客方舟虚拟内容制作中心总监刘家宁看来,数字人是元宇宙的重要实体和生态,也是元宇宙的关键要素和核心技术。位于首钢园冰壶馆的元宇宙演艺制播科技中心,就藏着元客方舟版本数字人的奥秘。
在7D光场采集系统场馆中,73332颗灯珠、756台6色光源与100余台4K工业相机相间排列,组成近7米高的“圆球”。体验者站在中央,仅需两秒钟的360度拍摄,即可完成数字人制作所需的素材采集,精细度可达0.1毫米,皮肤毛孔都清晰可见。经过约40分钟的制作,一个栩栩如生的数字人就会诞生,而传统的数字人制作需要经过绘画、建模、绑定等复杂流程,时间长达1个月。
这一“圆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7D光场采集系统,通过光源的排列组合,系统可以模仿自然或超自然的光场环境,比如火山口、宇宙等,从而重塑难以复刻的环境光。
超大屏幕带来沉浸感画面,走上舞台的观众仿佛身处现场——馆内另一个XR演艺制播棚也别有洞天,是全国最大的XR虚实内容制作场地,已完成短剧、综艺节目、体育赛事第二现场等创新节目的录制。
京西加速崛起“科幻之城”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科幻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京西石景山,睿尔曼和元客方舟等科幻领域民企落地生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个未来应用场景生动上演,京西“科幻之城”加速崛起。
据统计,石景山区科幻企业总数已达230余家,占北京市科幻企业总量近三分之一,2024年实现收入153亿元。在受访企业负责人看来,以首钢园为代表的产业空间是吸引企业入驻的关键因素。以元客方舟为例,昔日作为冬奥训练场地的首钢冰壶馆,如今已变身元宇宙演艺制播科技中心,成为冬奥遗产再利用的典型示范。睿尔曼也表示,与首钢园内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了充分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全区甚至全市资源。
除了产业空间赋能,从政策服务到产业集聚,从技术创新到场景应用,科幻领域民企在京发展底气十足。首钢园落地北京市光场共性技术平台等市级重点项目,动作捕捉、虚拟拍摄等10余个公共技术平台投入运营,推动多领域技术交叉创新,园区内100余家上下游科幻企业协同发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企业雨林生态”加速形成。
石景山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孵化器、众创空间达20余家,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次;每万家中小企业配有国家级和市级示范平台、示范基地1.7个,位居全市前列。当“钢铁熔炉”变身“未来工场”,更多民营企业将在创新沃土中成长为参天大树,托举起京西“科幻之城”。
——信息来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