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一台智能机器人能够看护照顾老人、陪同就诊住院,我是愿意付费的。” “有没有一台真正陪孩子学习写作业的机器人?” “早上起床时要是有个机器人管家帮我做好早餐就太好了。” “每个打工族工作中都应该配一个机器人助手,我是指要和人一样聪明灵活的那种。”“爬高清洗大楼外侧还是有些害怕的,希望以后这些危险的工作都是机器人来干。”……2024年年末,《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对一些消费者进行抽样调研时,收集到很多对机器人的实际需求与畅想。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与迭代,智能机器人已从科幻想象走进现实世界,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产业风起云涌,然而当消费需求与实际应用碰撞时,仍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高昂的研发成本、复杂的技术集成,以及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人机交互等问题,大多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通往具身智能的道路仍有很长距离,不过2025年有望迎来“量产元年”。
产业潮起 “玩家”明显增多
来自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的品牌负责人魏嘉星向记者指出,政策支持、资源汇聚、技术升级共同促进了具身智能产业的热潮涌现,参与具身智能布局的力量越来越多。具身智能,译自英文embodied AI,字面意思是“具有身体的人工智能”。简言之,具身智能就是让机器人或智能系统像生物一样,通过自己的身体去感知世界、理解世界,并在世界中行动和完成任务的智能技术。
2024年,具身智能赛道争相涌入的一股新力量要属车企及自动驾驶相关企业。自2021年就入局的特斯拉方面计划,2024年年底开启小批量试产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预计最迟到2025年年底对外销售,未来大规模量产后,Optimus成本有望降至2万至3万美元。除了特斯拉之外,广汽集团、比亚迪、上汽集团、小鹏汽车以及地平线、速腾聚创等供应链企业都在纷纷加码具身智能。比如就在2024年12月26日,广汽集团对外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机器人GoMate;半个月前,比亚迪官方平台发布了具身智能研究团队的招聘信息;而在2024年上半年,上汽创投参与了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智元机器人的战略融资,奇瑞汽车联合AI公司Aimoga共同研发人形机器人Mornine。由此,得益于人形机器人与自动驾驶的技术同源或相似,汽车产业链的企业、人才争相涌入具身智能赛道,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除车企之外,华为、百度、科大讯飞等科技大厂也在2024年纷纷加码布局。2024年11月中旬,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运营,与乐聚机器人、大族机器人、拓斯克、中软国际、禾川人形机器人等16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华为方面表示,围绕具身大模型积极布局相关技术,并已与超百家企业共同搭建具身智能生态圈。
“现在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行业巨头真正跑出来之前的“混沌”阶段,生态日益壮大是好事,大家会不断地朝各自认为最好的方向去探索。在曹巍看来,未来三至五年,行业玩家数量是会收敛的,因为大量的机器人公司是靠资本输血去养活自身,并没有真正的产品落地能力和商业化能力。
中关村智友研究院2024年12月发布的《2024具身智能科技前沿热点》总结了具身智能灵巧操作大模型、空间智能、人形机器人、大规模仿真训练平台、触感灵巧手、具身智能导航大模型六个前沿热点领域。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王田苗在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曾向记者指出,大部分机器人是垂直领域的“具身技能”。现阶段,对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或人形机器人,业界基本停留在通用领域的探索上。在王田苗看来,人形机器人还处在攻关阶段,目前有两个问题值得特别关注:一是机器人的软件,新一波具身智能的浪潮是由AI大模型、生成式AI来驱动的,大模型如何赋能机器人,实现人机交互,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子任务;二是各种子任务和现实中的物理空间的结合,需要视觉模型、触觉模型,没有视觉就没有空间的认知与推理,没有触觉,则很难完成精细的操作。
量产考验 谁能拔得头筹?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科技的前沿热点之一,也是社会大众最为关注的行业领域。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最新测算数据称,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0.17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2024年至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6%,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1.19万台增长至60.57万台;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近380亿元,销量将从0.40万台增长至27.12万台。另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32.7%。从创投动态来看,2024年1月至10月期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至少公开69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110亿元人民币。尽管不同机构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预测不尽相同,但基于政策支持、资本押注,几乎都认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正在驶入快车道。在多家券商的研报中,2025年被广泛认为将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量产元年”。
2022年创立的明星企业智元机器人,于2024年12月16日宣布正式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该公司通过视频展示了智元工厂从物料卸货、来料检测、入库上架,到部件组装、部件检测、老化测试、性能测试再到整机组装、整机测试等的流程。值得一提的是,智元通用机器人的年度计划产量为962台。
除智元机器人外,宇树科技、傅利叶智能等国产机器人也陆续开启人形机器人的小规模量产,甚至一度引发了“价格战”。宇树科技曾在2024年中凭借9.9万元起售价的G1机器人在行业内引发关注及热议,到2024年12月底,另一家企业众擎机器人推出了新一代全开放通用具身智能体PM01,定价8.8万元起,人形机器人的价格继续下探。
需要注意的是,海外机器人初创公司也在加速商用量产步伐。Figure AI公司提出到2025年4月后产量规模约2000台,第三季度计划产量则为20000台。另一家明星企业1X Techonoligies公司则提出到2025年产品储备将达到1000台,2026年爬坡至1万台。
不难看出,2025年谁能率先在量产、商业化方面拔得头筹还有待市场的验证。“具身智能”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4人工智能产业十大关键词”之一,中国信通院副院长魏亮指出,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延续,2024年在大模型带动下引发广泛关注。业界围绕“大模型+”的实现路径展开了广泛探索,目前整体处于发展初期,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基于企业入局、资本热度和供应链的不断完善等因素,全球具身智能快速发展。展望未来,AI算法与机器人硬件将以协同融合的方式持续优化与迭代,推动具身智能产品升级,加速在汽车制造、物流运输、商业服务和应急安全等领域的应用试点和拓展。
——信息来自: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