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建所六十年来,沈阳自动化所先后经历了起步期、蓄势期、发展期三个阶段,目前我们进入到了飞跃期,”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孙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创新研究院的成立为标志,向新型国立科研机构发展模式迈进。”
沈阳自动化所研发的无人直升机。
沈阳自动化所在1978年首次确立了三大学科方向,即机器人技术、工业自动化和模式识别,也使得研究所成为了中国最早开展机器人研究的单位。1982年,沈阳自动化所科研人员研发成功了国内首台工业机器人——SJZ-1型示教再现工业机器人。3年之后,由沈阳自动化所牵头研发的国内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研发成功。迄今为止,沈阳自动化所陆续创造了中国机器人领域二十多项第一,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
“沈阳自动化所始终是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孙雷说。
1999年,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首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并依次背景在2000年成立了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之路。2014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率先行动计划”四类机构建设单位,牵头筹建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并在2017年通过验收进入运行阶段。
近年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开展自主创新,并取得了一批具有显示度的成果。
沈阳自动化所研发的“潜龙”系列水下机器人。
在机器人领域,研发了谱系化海洋机器人装备,包括“海斗”号万米级水下机器人、“海翼”号深海滑翔机、“潜龙”系列水下机器人、“海星6000”缆控水下机器人等探海利器,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深海资源勘查和深渊科考领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研发的空间机器人服务于我国探月工程和空间站建造;研发的微纳米机器人在无创手术、药物输运、微纳制造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智能制造领域,牵头制订两项工业无线技术国际标准,为中国在该领域争取到国际话语权和竞争优势,也为建立我国自主的工业无线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与德国SAP公司联合研发国内首套工业4.0互联制造解决方案,受到中德领导人高度关注,被誉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的果实。在工业大数据与云技术方面,研究所自主研发了中科云翼互联制造服务云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光电信息技术领域,经过数十年的技术储备,相关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发展。
“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我们要有新的担当。”谈到研究所未来发展,孙雷表示,研究所将以实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力争将沈阳自动化所建设成为“科学研究、工程应用、检测评估、标准制定”四位一体,具有中国特色、国际知名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立科研机构。(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