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文化,即一种组织中的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或者价值观,行为准则,文化并非是空洞的,它是贯彻到日常的行为中的,记得以前在电梯行业时候,OTIS的理念是“我的电梯与您的大楼同在”因此,OTIS电梯设计强调安全可靠,而三菱电梯的理念是“上上下下的享受”—因此三菱的电梯设计思想就是强调舒适度。当时在西子奥的斯做安全官,执行来自UTC的FPA(预防死亡性事故审查),当时培训时就总会有现场安装人员问这样是安全的吗?那样是安全的吗?但是,这些问题又是在安全规则里没有提到的,那么,我们就会给出一个评判标准:
(1)你是否已经有两道以上的安全保护措?
(2)你必须相信规则,而不是人;就像你在电梯井道里工作,你应该遵守规则把电柜锁上,而不应该相信你的同事不会开动电梯—如果他以为你已经从井道里出来了呢?
文化就是这样的规则—对于群体而言,具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在遇到需要抉择的时候,我们选择什么?因为我们每天会遇到选择,每个人需要在遵守规则与变通、道德与利益、组织与个人等多重问题面前遇到决策,那么,什么是我们的取舍呢?
文化就是组织这种复杂群体内进行统一行动的规则与标准,它建立在企业的价值观之上,而这些是否能够被真正的贯彻到每个人的行为之中?贯彻在产品设计中?贯彻在行动之中。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用非常有意思的一段话总结了这一点:“对于文化来说,战略是早餐,技术是午餐,产品是晚餐。文化会吃掉后面的其他东西。”
没有统一的思想和行动,一个企业实际上是无法取得发展的,无法形成合力,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就会使得力量发散,而我们的产业同样如此,缺乏一种优秀的文化土壤,那么就无法培育产业的良性发展的秩序和整体的进步。
智能制造中的工匠精神
在我们所遇到的各种制造场合中,我们发现大家都比较强调工匠精神,但是,却似乎大部分时候我们并没有理解工匠精神是什么?很有意思的是曾经读过一本日本秋山利辉写《工匠精神》,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孝”作为其工匠精神的基准,因为一个人必须孝敬父母,才会努力去工作使得父母在朋友中获得荣耀,通过一系列的以“孝”为中心的组织行为和设计,秋山利辉使得他的木工作坊成为了精益求精的极致。
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实,日本是最有意思的,日本的企业家包括很多公司的经营,你会感觉到东洋文化(东洋就是中国)的影响,包括儒家思想、佛教文化都对日本企业家的经营和指导有非常大的影响,而禅宗作为一个比较实用易于理解的佛教宗派不仅在南北朝、隋唐时期有很好的发展,也在日本得到了非常大的保留,那种“禅定”的专注,来自于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在他们的企业文化里体现的比较淋漓尽致。
中西文化各有其利弊,西方文化的科学、严谨是我们必须学习的,而东方哲学的全局与直指人心的修为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因为科技带来了效率的提升。而传统的儒家/佛家都讲道“发心”,阳明先生讲“致良知”,这些也是“自利利他”的精神,这种精神才能保证和谐一致,缺乏这种文化,那么就会成为“急功近利”,赚“快钱”。
记得前段时间一位记者朋友一起聊到了产业中的种种乱象,包括骗补贴,重视硬件而不重视软件,缺乏对人才的培养有效机制等等,这位朋友问我“这应该怎么办呢?”。我回答她“其实,该怎么作,每个人都明白,产业政策的制定者明白,教育的管理者也明白,企业经营者也明白”,应该如何规划产业,如何制定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包括如何创新的产品设计,有效的规划产业及企业自身的发展路径,但是正如《闻香识女人》那部电影里Frank少校所说“每当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都知道该怎么走,可我却从来不走,因为那他妈的太苦了“,是的,没有人愿意走那条正确的道路,因为,每个人都知道那太艰难了,不是不知道路在哪里,只是不愿意去走,而希阿荣博堪布在他的《透过佛法看世界》里说道“佛法是一条道路,就看你走不走”,其实,同样道理我们都知道走向正确的道路是什么,就看我们走不走。
我们需要摆脱哪些文化?
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我们必须去除不良的文化风气
--差不多文化
胡适先生在他那个年代就曾经写过《差不多先生》一文,这篇文章描述在我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差不多“文化,而对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而言,我们走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那么这种差不多思想就是不能有的,记得给我针灸的医生说何以我们的医学研究不如欧美,而事实上,我们的人口和医院负荷让我们有足够的病例去比国外有条件进行研究,但由于应付差事的”凑数据“,差不多就行了的实验过程,使得我们的研究缺乏说服力,也就无法与严谨的西方研究者相比。
差不多文化是最为普遍而又难以根治的,在推进智能制造时,如果我们还是这种差不多文化,那么,显然无法推进顺利,在精益环节,我们就无法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生产流程中影响成本,能耗,时间的因素进行有效的建模分析,那么就无法知道如何采集数据……当基础的“精准”思想没有的时候后面所有的都是没有意义的。
--官僚文化
官僚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唯上而论”或者好听的“顺从权柄”,而枉顾事实和正确的逻辑,官僚文化还表现在僵硬的流程和变通的关系,这种风格在国有企业较为明显,不从客户出发,而从领导意志出发。这种无法按照正确逻辑行事的作风一定会使得企业无法正确的判断方向和准确的行动,而内部的各种力量不在一个方向也使得团队整体缺乏力量的凝聚,就像踢球的时候后卫和门将互相指望就可能被对方前锋抓住机会。
--山寨文化
如果我们不重视知识产权,我们就无法发展自己的产业,过去,我们总是以低价竞争,但这种日子看来以后很难了,因为国家在这方面越发的严格,通过抄袭省略研发验证的过程,在数字时代,这将变得更难,数字时代其实使得Know-How将更多以软件形式封装,工艺变得更为复杂,已经到了难以像过去那样轻易拷贝的阶段,不仅机械,控制,工艺,材料均以软件的形式封装,包括流程,服务等全部通过更为数字的形式来实现,以前那种几何测绘就可以抄袭一台机器和产线的年代也将过去,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承诺以及愈发重视,法律法规的健全,想通过山寨的想法去获得成功变得更难。
我们需要文化的进步,而不是技术
事实上,无论推进智能制造还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热门的概念以及对应的技术并非是问题的关键,而如果我们没有文化的改变,没有形成统一合力的行动规则,我们就会在无序中消耗自身的资金,力量,时间,而无法获得高效的发展。
--创新文化
重视创新,重视制造中的工艺改善与优化,用工匠精神去雕琢产品,雕琢工艺,雕琢管理运营,才能在不断的雕琢过程中寻找到新的方法,工具,技术,这个时候你才发现你需要数字化设计,需要智能制造,而不是为了获取补贴,也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走在前面的面子工程,只有这样的雕琢,才是智能制造的真正原动力,只有这样的需求产生的技术创新才真正有意义。
--工程师文化
重视工程师,重视人才的培养,不要“叶公好龙”式的重视人才,把重视人才放在口头上,而要真正的建立有效的工程师培养体系,产学合作,让大学能够更接近产业,让人才真正的高效培养,才能发挥我们的高品质人才优势,鼓励创新,鼓励批判性思维,注重工程师能力的培养。严谨而务实。
文化有很多体现形式,而要真正的推进智能制造就必须有追求真实,说实话,说真话的环境与氛围,避免假大空的风气。
不仅仅是产业,也是企业,包括每个人都要去行动,才能让产业进入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