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1月5日讯(记者张屏 通讯员周思思)1月3日下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举办“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发展论坛暨武汉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年会”,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段正澄再次到该校为师生们做智能制造行业前沿报告,并与大家进行交流。与他同行的,还有5位分别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奋进智能机器有限公司的“大咖”。
段正澄院士指导武软“激光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工作
2017年7月,段正澄受聘为武软“先进制造技术”院士专家工作站驻站院士,其团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研究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武软的相关学院进行全方位指导,并建立全面合作。“大家都知道‘中国制造2025’,现在也正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赶上智能制造的趟。同时,智能制造不仅需要科学家、研究人员,更需要‘大国工匠’来实施。这就是我经常来和同学们交流的原因。”段正澄说,希望年轻人们正确看待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只做不说、多做少说”的实干精神,大学时学好本领,工作后成就精彩。
段正澄院士激励高职生们投身“中国制造2025”
此次论坛和年会上,“激光先进制造技术在汽车行业应用”、“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用新技术创造新应用”、“基于光场调控的激光加工光学系统设计”、“智能制造新形势下的工业机器人创新探索”、“激光焊接技术”等前沿专业报告也一一发布。“武汉电子信息职教集团是2014年7月由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牵头成立的,36家成员单位分别来自‘政、校、行、企’,为迅速将学生与企业、行业的需求对接,成员单位每年修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至今已出台200多个课程标准。
这两年,智能制造加速兴起,不仅对学生量的需求大大增加,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更新换代更提出了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武软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何琼说,此次的主题正是对智能制造类(激光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将新技术应用到中、高职教学内容中,“事实上,除了老师日常到企业顶岗实习、深入行业一线外,我们已经开始尝试由企业来主导课程标准;而通过现代学徒制,学生与企业提前融合,目前,他们大二下就开始在企业车间进行教学式的实习。”
大会现场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高职生,在智能制造行业供不应求。何琼介绍,智能制造行业以前对高职生的要求以蓝领居多,近两年来,高职生在两三个月的生产线实习后就能被安排去测试、研发岗位,做的往往是大数据、云制造。“他们干的是技术活,工作环境好,薪水也不低。我了解的情况是,实习期月薪3000元,很快就涨到5000元以上。”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