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工业自动化»【改革先锋国企人】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包起帆
   

【改革先锋国企人】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包起帆

 46.1K
     [点击复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04   浏览次数:339
核心提示:  四十年春风化雨,九万里风鹏正举。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了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100位“

  四十年春风化雨,九万里风鹏正举。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了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100位“改革先锋”,其中至少有18位来自国有企业,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为获改革先锋称号人员颁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信心和决心,12月18日起,国务院国资委网站联合国资报告杂志、国资小新推出“改革先锋国企人”系列报道,以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为榜样,汇聚推进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今日推出第十二篇《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包起帆》。

  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包起帆

  “我走过的路,是一条改革开放40年来一个普通工人命运变迁的路。”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原技术中心主任包起帆说。

  科技创新让今天的上海港逐渐成为智慧、绿色港口,而在40多年前,码头作业靠的是肩扛手提、人力捆扎,码头装卸险象环生、事故不断。“是码头的安全问题逼着我开始研究抓斗的。”包起帆说。

  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木材抓斗终于研制成功了。新型抓斗成果不仅在全国港口推广,还在铁路、电力、环卫、核能等30多个行业广泛应用,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起帆也由此被誉为“抓斗大王”。

  

  2011年,包起帆(左三)在美国与各国专家讨论国际标准。

  发明“木材抓斗”走上科技攻关之路

  1968年,包起帆进入白莲泾码头,做了6年码头装卸工。后来因脚骨折,改做机修车间一名修理工,专门修理码头上的起重机。由于钢丝绳磨损严重,一个月要换3到4根,司机们叫苦不迭,包起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反复琢磨,他发明了“变截面起升卷筒”,使起重机钢丝绳损耗从原来的一个月换3根减少为3个月换一根。日本钢丝绳专家来港区进行技术交流,认为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可以申请“专利”。

  在坚持4年半工半读后,1981年,包起帆顺利拿到了大专文凭,回到南浦港务公司,在工艺科当了一名工程师。那时,码头上木材装卸全靠工人下舱、人力捆扎,险象环生、事故不断,从包起帆1968年进港工作到1981年这短短十几年里,码头上有11名职工因木材装卸而身亡,轻伤重伤职工高达546人次之多!木材装卸因此被工人们称为“木老虎”。码头安全问题,让已离开装卸工岗位的包起帆开始研究抓斗。经过近3年的不懈努力,包起帆在码头上发明了木材抓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装卸工艺系统”,工人们再也不需下船舱用人力去捆扎木材了,上海港此后再也没发生过一起重大伤亡事故,效率也因此提高了2.67倍。包起帆开始走上了科技攻关之路。

  木材抓斗成功后,包起帆又把目光瞄准了“铁老虎”,开发出一系列新颖的装卸工具,使港口装卸迈向了机械化。这些成果在我国铁路、电力、环卫、核能等30多个行业1000余家单位得到广泛应用,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此,包起帆获得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

  开辟首个内贸集装箱航线

  上世纪90年代,上级让包起帆改行到龙吴港务公司去当经理。龙吴港务公司地处黄浦江上游,船从吴淞口开进来得多花6个小时,有时候码头两三天等不来一艘船,一天就要亏损30多万元。港口没有活干,急得包起帆团团转:组织上把投资4亿多元的大企业交给我,2500多名职工看着我,我怎能束手无策呢!

  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包起帆从技术创新走向产业创新,把目光投向内贸集装箱。1996年以前,内贸标准集装箱运输产业仍是空白,根据世界港口物流发展新趋势,内贸集装箱是必然方向。如果不走新路,那就只有等死!

  于是,包起帆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港口内贸标准集装箱水运工艺系统,4次到北京寻求支持,8次到南方寻找愿意合作的船公司、货主和码头。在交通部和港航单位支持下,1996年12月15日,开辟了中国水运史上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首航那天,从厦门到上海,一艘36标箱的“丰顺号”轮只装了4个重箱、6个轻箱,却开启了内贸集装箱的新篇章。

  经过6年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龙吴公司年吞吐量从1995年他到任时的200万吨,至2001年已达2000万吨,职工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自主创新激活、搞活了国企,改革开放则让国企走得更好、更稳。

  新世纪推动港口自动化智能化

  跨入新世纪,包起帆调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副总裁,分管科技、装备和基本建设。他充分利用新岗位提供的平台,把创新发明推向新高度,带领技术团队开展了港口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诸多项目的研究。

  2004年起,他提出创意并主持建设了我国首座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世界上首台全自动桥式抓斗卸船机、全自动散货装船机和我国首台全自动散货斗轮堆取料机,开拓了中国港口自动化的先河;他主持了外高桥四、五、六期集装箱码头建设,以现代物流理念规划码头布局,建立新型的集装箱港区功能模块横断面布置模式;率先实现双40英尺集装箱桥吊在港口的应用,为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2006年,他主持罗泾二期散杂货码头建设,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公共码头与大型钢厂间的无缝隙物流配送新模式和一条岸线同时供公共码头、钢厂物料配送和电厂灰场共用的方案,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港口典范。

  2011年,由包起帆领军发明的“基于互联网实现集装箱全球跟踪管理的方法和解决方案”,上升为国际标准ISO18186,这是我国在物流、物联网领域首个由中国专家发起、起草和主导的国际标准,也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最终上升为国际标准的典范。“工人不仅要用汗水来辛勤劳动,更要用智慧创造性地劳动。”包起帆认为。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展会更多+
视频更多+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