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都说就业难,真的难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近期采访多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责人发现,部分专业大类的签约率,较往年同期增量确实有所下降。然而,在不少领域,从传统专业生长出的全新行业吸引力,引人关注。
瞄准传统行业的新增长点
“今年,智能制造领域来我校招聘的企业比去年增加了四成,新材料领域招聘单位数量增加两成,岗位需求数长势明显,”上海大学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傅新华说。
上海大学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材料等专业在业内享誉多年,而材料基因工程等专业水平在国内处于前列。从某种意义上说,招生单位的增加,可以直接反映这两个行业用人需求的刚性增长。
岗位增量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在我国产业转型、能级提升的当下,智能制造及新材料产业的持续升温,促进相关专业的求职机会增多。值得一提的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下,这一需求是长期且稳定的。
“许多人不知道,近年来‘非法学专业领域’对法学专业毕业生需求日益增多,”上海政法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负责人张军说。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而法学相关专业背景,成为就业过程中有力的敲门砖。这部分就业流向为知识产权管理、合同签订、风险防控、审计等多部门。近几年,进入纪委的法学背景相关专业毕业生也有所增加。
张军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中,预判产业高峰低谷只是寻找就业蓝海的要素之一,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将自身打造更为“保值”的专业背景。当前,许多高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性较强的公共课,每位学生都可以未雨绸缪,在自身专业与学校其他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中寻找最佳交汇点,完成复合型成长。
拓宽就业视野,求职面向世界
不久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出了很牛的毕业生——文物修复专业中国书画修复方向本科生吕智超。当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佛利尔与塞克勒美术馆面向全球招聘绘画和纸张保护方面的修复师,要求是博士学历,而他凭借在中国传统纸张保护和西方保护修复方面的优异技术,脱颖而出。如今,他修复的作品包括元代赵孟《二羊图》、 明代赵伯驹《千里江山图》等。
凭借在专业上的独特优势,参与全球的求职竞争,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招就办主任唐竭婧看来,不仅仅是一个走出国门的问题,更重要是开拓视野,不拘泥于传统的求职范畴。
她举例,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对于不少人文艺术类专业学生,特别是普遍认知中今年就业较为“困难”的文科类专业毕业生而言,这是一片更为广阔且值得深耕的蓝海。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传媒、视觉艺术、工艺与设计、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这一产业的特点在于,业内绝大多数企业小而灵,不仅可以作为就业方向,也成为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沃土。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每年毕业生中,有10%的学子选择自主创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将目光聚焦于此。新媒体艺术学院演出空间艺术设计2016届毕业生陈锦南,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他作为上海南易设计的创始人,承担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江苏文艺成果展、沙钢集团钢铁博物馆设计、vr艺术展-上海,以及华为南京信息展设计等多项重要工作,闯出了名堂。这些,同样是就业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