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产业迎利好 部分产品已实现小批量量产
2025-01-08 10:21  点击:28
人形机器人再迎利好消息!
1月6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提到,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高效、规模化应用。
据了解,具身智能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实体形态,需要同时具备“本体+环境+智能”三要素,而人形机器人则被认为是具身智能具象化的最优代表。
“在人工智能浪潮驱动下,人形机器人产业正持续升温。”陕西创投协会新一代高端装备委员会委员黄超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整体来看,国家到地方纷纷出台支持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政策文件,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在黄超亮看来,未来人形机器人应用空间巨大,理论上可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工业生产、生活服务、医疗、应急等等。但目前人形机器人量产仍面临诸多技术问题,需要持续研究突破。
多地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
《征求意见稿》提到,到2027年,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实现规模化行业应用不少于100项,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
2024年12月27日,《证券日报》记者在陕西省机器人产业对接大会上获悉,陕西省将落实《陕西省机器人产业链提升方案》,到2027年力争全省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与驱动、智能控制器、末端执行器和通用控制软件等关键核心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同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提到,组织技术攻关,研发端到端、多模态、空间智能等具身智能算法模型。推进行业优质企业场景开放,试点开展百台以上机器人规模应用。
此外,重庆市、杭州市等地也有相关政策支持,如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杭州市发布了《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四川省科技厅和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总体工作方案(2024—2027年)》。
梳理各地的扶持政策可以看到,各地不仅明确了机器人产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路径,还为培育机器人产业提供了资金、场地、人才等方面的便利,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推动整个产业体系向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迈进。
西安极众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小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各地出台的机器人产业政策对机器人产业链所涉及的各领域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公司研发方向是为机器人整机制造企业提供智能控制模块以及其他板卡的定制化研发服务,同时为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产品保障。”
人形机器人取得积极进展
近期多个机器人相关企业对外公布了关于“人形机器人”的最新进展,包括运动控制,智能感知、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技术迭代。
如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于2024年12月30日向外展示了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其可以实现全身多关节协同的大范围运动与动态平衡,对于“亚洲蹲”“帕梅拉深蹲”“甩腰”等动作可以稳稳拿捏。“此次技术重点是全尺寸人形。”公司相关人士表示,该类产品在保持平衡和稳定性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它们需要更复杂的算法和传感器来实现稳定的行走和动态平衡。
去年12月26日,上海矩阵超智集成系统有限公司发布其自主研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MATRIX-1。同一天,上海优理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全新通用人形机器人Wanda 2.0。此外还有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发布了人形机器人的最新进展。
多家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回应市场关切,披露人形机器人进展情况。如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本身从事工业机器人业务,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也在不断跟进和探索。目前,公司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相关布局尚处于洞察与早期的研发阶段,正在开发中的零部件产品有电机、驱动、执行器模组等。
超捷紧固系统(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已有PEEK材料材质汽车零部件供应客户,同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有金属材质小批量样品供应给客户。
大连豪森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透露,公司作为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设备集成供应商,在汽车及工业生产制造领域具有深厚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柔性化底蕴。目前已同步开始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与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可提供人形机器人、AMR机器人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并同步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测试台。
商业化落地仍面临挑战
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接连取得突破,部分产品实现小批量量产。华西证券研报指出,人形机器人2025年有望实现0到1突破的过程。中信证券研报指出,2025年或将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之年,国内供应链企业有望从中受益。
在此背景下,各地也在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落地,如《征求意见稿》提到,鼓励汽车生产质检、3C电子制造、工业焊接、煤炭矿业等领域的国企率先开放一批应用场景,支持场景方和技术方深度融合、联合研发,加快行业数据积累,进一步提升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分拣装配、包装检测、焊接涂装等复杂生产任务和危险场景中的理解和自主任务执行能力。
“目前人形机器人量产并‘进厂打工’,还面临如硬件本体拟人化程度低、运动控制缺乏稳定性、空间感知数据和算法有待提升、自然语言模型不能满足任务理解/推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推动人形机器人发展一定要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以应用驱动研究。”黄超亮表示。

西安工程大学产业发展和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王铁山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机器人集机械、电子、控制传感、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随着与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型传感、生物仿生、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进一步融合发展,在政策及市场的推动下,众多科技厂商相继入场机器人本体制造、布局AI大模型等核心环节,全行业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建设和商业化、量化落地,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商业化进程或将进一步提速。”

——信息来自:证券时报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