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机器人产业界传来重大消息,正式宣布启动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探访人形机器人超级工厂发现,该领域众多关键零部件的精密加工环节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显著交集,体现了技术与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据业内专家透露,预计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将显著加速,生产成本有望控制在20万元人民币以内。
这一成本的大幅削减预示着人形机器人将从高端专业市场稳步迈向大众消费市场,广泛应用于家庭及企业多种场景。以往,受制于技术复杂度和高昂制造成本,人形机器人主要服务于科研及高端工业领域。而今,随着核心部件如传感器、电机、控制系统的成本降低及规模化生产的推进,人形机器人价格日益亲民,有望在消费级市场、服务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大放异彩。例如,它们将在家庭中承担家务、陪伴老人儿童,在服务业中担任酒店接待、商场导购等角色,在医疗领域辅助康复训练或提供护理服务。
成本的下降还激发了更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参与热情,加速了技术创新与功能优化。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的融入,将使人形机器人更加智能、贴近人性,更好地适应多样化需求。
当前,机器人制造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品形态日益丰富,涵盖双足人形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等多种类型。国际舞台上,特斯拉Optimus计划于2025年量产其擎天柱机器人,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以卓越运动能力著称,软银Pepper机器人则在服务领域崭露头角,此外,获得OpenAI投资的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1X也备受瞩目。国内方面,华为、腾讯、小米、智元、宇树、地平线、优必选等众多企业及初创公司纷纷加入机器人制造热潮。
截至2024年底,国内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商数量已超过80家,全球范围内更是接近150家。展望未来,业内普遍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将迎来“百机大战”,各类创新产品将密集发布,产业链步入黄金发展期,开启智能机器人新时代的序幕。
落脚到A股市场,关注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以及产业链中的电机、减速器、传感器、轴承、机器视觉、激光雷达、PEEK材料等核心环节的核心企业。